第七屆“學會獎”評獎終評結果
“學會獎”著作類
一等獎(共4項)
|
作品 |
著作者 |
著作者單位 |
|
《動畫大師宮崎峻》 |
楊曉林 |
同濟大學電影學院 |
|
《她者鏡像:好萊塢電影中的華人女性》 |
孫萌 |
清華大學美術學院 |
|
《理論穿行:從文藝審美到影視文化》 |
李啟軍 |
廣西民族大學文學院 |
|
《當代電視新聞語言學》 |
黃匡宇 黃雅堃 |
華南理工大學新聞與傳播學院 暨南大學新聞與傳播學院 |
二等獎(共6項)
|
作品 |
著作者 |
著作者單位 |
|
《鏡像家國——現代性與中國家庭電視劇》 |
張斌 |
上海大學影視學院新聞傳播系 |
|
《陰陽界——胡金銓的電影世界》 |
吳迎君 |
廣西民族大學文學院 |
|
《當代法國電影史1959-1980》 |
祝虹 |
中國傳媒大學電視與新聞學院 |
|
《影像文化通論》 |
張振華 |
復旦大學藝術教育中心 |
|
《敘事道德的危機:解碼影視傳播中的失德現象》 |
楊世真 |
廣州大學新聞與傳播學院 |
|
《鏡頭在說話——電影造型語言分析》 |
梁明、李力 |
中國傳媒大學戲劇影視學院 |
優秀獎(共6項)
|
作品 |
著作者 |
著作者單位 |
|
《從文學到電影:第五代電影改編研究》 |
傅明根 |
廣東商學院人文與傳播學院 |
|
《電視紀錄片創作》 |
王慶福 |
上海體育學院體育人文學院 |
|
《戰火映照的影像記憶——八一軍事電影的品牌研究》 |
李錦云 |
河北傳媒學院 |
|
《光影藝術與道德掃描——新時期影視作品道德價值取向及對青少年的影響研究》 |
袁智忠 |
西南大學新聞傳媒學院 |
|
《中西視界融合中的電影審美時空》 |
周清平 |
湖南大學新聞傳播與影視藝術學院 |
|
《中國動畫電影造型意指及其歷史演進》 |
張啟忠 |
中國傳媒大學動畫與數字藝術學院 |
“學會獎”論文類
一等獎(共5項)
|
作品 |
著作者 |
著作者單位 |
|
關于加快建設電影強國若干問題的思考 |
張會軍 |
北京電影學院 |
|
空間、權力與意識形態:淪陷時期的北京電影院 |
張一瑋 |
中國傳媒大學文學院 |
|
中國廣播電視公共服務體系建構 |
石長順 |
華中科技大學新聞與信息傳播學院 |
|
集與集劇:電視劇的基本形式與傳播形態考察 |
張國濤 |
中國傳媒大學 |
|
論1979年至1984年的中國電影表演美學 |
厲震林 |
上海戲劇學院教務處 |
二等獎(共10項)
|
作品 |
著作者 |
著作者單位 |
|
中國動畫藝術史溯源——中國首位動畫專家楊左匋生平及創作考略 |
殷福軍 |
內蒙古師范大學美術學院 |
|
基于中國文化的老年群體媒介訴求分析 |
陳月華 |
哈爾濱工業大學媒體技術與藝術系 |
|
近年電視電影的現實關注與文化立場——以第十七屆北京大學生電影節電視電影獎參評作品為例 |
王暉 |
南京師范大學文學院 |
|
傳記電影與肉身存在 |
嚴前海 |
東莞理工學院文學院 |
|
戲劇性:電視劇藝術本體屬性思辨 |
涂彥 |
中國傳媒大學戲劇影視學院 |
|
音樂音響與電視劇敘事節奏 |
張智華 |
北京師范大學藝術與傳媒學院 |
|
張石川及明星影片公司的文化策略及價值重估——在鴛鴦蝴蝶派的文化場域中 |
包燕 |
浙江工業大學人文學院 |
|
公開的隱私:第一人稱紀錄片 |
孫紅云 |
北京聯合大學應用文理學院新聞系 |
|
試論超媒體時代對中國電視媒體發展的影響 |
姜燕 |
中國傳媒大學戲劇影視學院 |
|
那么近又那么遠——杜可風電影影像分析 |
李力 |
中國傳媒大學戲劇影視學院 |
優秀獎(共12項)
|
作品 |
著作者 |
著作者單位 |
|
傳奇審美跨類風行——近年電視劇審美趨向探析 |
戴清 |
中國傳媒大學戲劇影視學院 |
|
略論當代中國電視劇批評的發展趨勢 |
韓婷婷 |
中國勞動關系學院文化傳播學院 |
|
影視制作實驗室共享平臺設計研究 |
章曉亮 |
浙江傳媒學院實驗電視臺 |
|
傳媒亂象與把關 |
周建青 |
華南理工大學新聞傳播學院 |
|
中華文化影響力的符號呈現與傳播創新——《行走唐人街》解讀 |
杜志紅 |
蘇州大學鳳凰傳媒學院 |
|
影視內容產業中的亞洲文化品牌 |
趙曦 |
中國傳媒大學電視臺 |
|
建立監管與評測中的“電視生態批評”標準 |
張文娟 |
中國傳媒大學影視戲劇學院 |
|
淺議中國公共外交的媒介塑形——以2010年電視文本《太陽花》和《中國愛樂樂團十周年慶典》為例 |
侯洪 |
四川大學文學與新聞學院 |
|
試論多聲道立體聲多媒體電影的聲音創作——2010年上海世博會中國館主題影片《和諧中國》聲音創作分析 |
詹新 |
上海戲劇電影電視學院 |
|
消費社會中的中國影視景觀 |
曹毅梅 |
河南大學新聞與傳播學院 |
|
新《水滸》中新宋江 |
王昕 |
首都經濟貿易大學文化傳播學院 |
|
網絡“春晚”:電視節慶晚會的新突破 |
楊洪濤 |
中國傳媒大學《現代傳播》編輯部 |
“學會獎”著作類
一等獎(共4項)
|
作品 |
著作者 |
著作者單位 |
|
《動畫大師宮崎峻》 |
楊曉林 |
同濟大學電影學院 |
|
《她者鏡像:好萊塢電影中的華人女性》 |
孫萌 |
清華大學美術學院 |
|
《理論穿行:從文藝審美到影視文化》 |
李啟軍 |
廣西民族大學文學院 |
|
《當代電視新聞語言學》 |
黃匡宇 黃雅堃 |
華南理工大學新聞與傳播學院 暨南大學新聞與傳播學院 |
二等獎(共6項)
|
作品 |
著作者 |
著作者單位 |
|
《鏡像家國——現代性與中國家庭電視劇》 |
張斌 |
上海大學影視學院新聞傳播系 |
|
《陰陽界——胡金銓的電影世界》 |
吳迎君 |
廣西民族大學文學院 |
|
《當代法國電影史1959-1980》 |
祝虹 |
中國傳媒大學電視與新聞學院 |
|
《影像文化通論》 |
張振華 |
復旦大學藝術教育中心 |
|
《敘事道德的危機:解碼影視傳播中的失德現象》 |
楊世真 |
廣州大學新聞與傳播學院 |
|
《鏡頭在說話——電影造型語言分析》 |
梁明、李力 |
中國傳媒大學戲劇影視學院 |
優秀獎(共6項)
|
作品 |
著作者 |
著作者單位 |
|
《從文學到電影:第五代電影改編研究》 |
傅明根 |
廣東商學院人文與傳播學院 |
|
《電視紀錄片創作》 |
王慶福 |
上海體育學院體育人文學院 |
|
《戰火映照的影像記憶——八一軍事電影的品牌研究》 |
李錦云 |
河北傳媒學院 |
|
《光影藝術與道德掃描——新時期影視作品道德價值取向及對青少年的影響研究》 |
袁智忠 |
西南大學新聞傳媒學院 |
|
《中西視界融合中的電影審美時空》 |
周清平 |
湖南大學新聞傳播與影視藝術學院 |
|
《中國動畫電影造型意指及其歷史演進》 |
張啟忠 |
中國傳媒大學動畫與數字藝術學院 |
“學會獎”論文類
一等獎(共5項)
|
作品 |
著作者 |
著作者單位 |
|
關于加快建設電影強國若干問題的思考 |
張會軍 |
北京電影學院 |
|
空間、權力與意識形態:淪陷時期的北京電影院 |
張一瑋 |
中國傳媒大學文學院 |
|
中國廣播電視公共服務體系建構 |
石長順 |
華中科技大學新聞與信息傳播學院 |
|
集與集劇:電視劇的基本形式與傳播形態考察 |
張國濤 |
中國傳媒大學 |
|
論1979年至1984年的中國電影表演美學 |
厲震林 |
上海戲劇學院教務處 |
二等獎(共10項)
|
作品 |
著作者 |
著作者單位 |
|
中國動畫藝術史溯源——中國首位動畫專家楊左匋生平及創作考略 |
殷福軍 |
內蒙古師范大學美術學院 |
|
基于中國文化的老年群體媒介訴求分析 |
陳月華 |
哈爾濱工業大學媒體技術與藝術系 |
|
近年電視電影的現實關注與文化立場——以第十七屆北京大學生電影節電視電影獎參評作品為例 |
王暉 |
南京師范大學文學院 |
|
傳記電影與肉身存在 |
嚴前海 |
東莞理工學院文學院 |
|
戲劇性:電視劇藝術本體屬性思辨 |
涂彥 |
中國傳媒大學戲劇影視學院 |
|
音樂音響與電視劇敘事節奏 |
張智華 |
北京師范大學藝術與傳媒學院 |
|
張石川及明星影片公司的文化策略及價值重估——在鴛鴦蝴蝶派的文化場域中 |
包燕 |
浙江工業大學人文學院 |
|
公開的隱私:第一人稱紀錄片 |
孫紅云 |
北京聯合大學應用文理學院新聞系 |
|
試論超媒體時代對中國電視媒體發展的影響 |
姜燕 |
中國傳媒大學戲劇影視學院 |
|
那么近又那么遠——杜可風電影影像分析 |
李力 |
中國傳媒大學戲劇影視學院 |
優秀獎(共12項)
|
作品 |
著作者 |
著作者單位 |
|
傳奇審美跨類風行——近年電視劇審美趨向探析 |
戴清 |
中國傳媒大學戲劇影視學院 |
|
略論當代中國電視劇批評的發展趨勢 |
韓婷婷 |
中國勞動關系學院文化傳播學院 |
|
影視制作實驗室共享平臺設計研究 |
章曉亮 |
浙江傳媒學院實驗電視臺 |
|
傳媒亂象與把關 |
周建青 |
華南理工大學新聞傳播學院 |
|
中華文化影響力的符號呈現與傳播創新——《行走唐人街》解讀 |
杜志紅 |
蘇州大學鳳凰傳媒學院 |
|
影視內容產業中的亞洲文化品牌 |
趙曦 |
中國傳媒大學電視臺 |
|
建立監管與評測中的“電視生態批評”標準 |
張文娟 |
中國傳媒大學影視戲劇學院 |
|
淺議中國公共外交的媒介塑形——以2010年電視文本《太陽花》和《中國愛樂樂團十周年慶典》為例 |
侯洪 |
四川大學文學與新聞學院 |
|
試論多聲道立體聲多媒體電影的聲音創作——2010年上海世博會中國館主題影片《和諧中國》聲音創作分析 |
詹新 |
上海戲劇電影電視學院 |
|
消費社會中的中國影視景觀 |
曹毅梅 |
河南大學新聞與傳播學院 |
|
新《水滸》中新宋江 |
王昕 |
首都經濟貿易大學文化傳播學院 |
|
網絡“春晚”:電視節慶晚會的新突破 |
楊洪濤 |
中國傳媒大學《現代傳播》編輯部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