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廣聯合會紀錄片委員會召開學習貫徹黨的二十大精神暨2023紀錄片創作主題座談會

11月24日,中廣聯合會紀錄片委員會黨支部、首都紀錄片發展協會在線上聯合舉辦“學習貫徹黨的二十大精神暨2023紀錄片創作主題座談會”。
中廣聯合會紀錄片委員會會長、紀錄片委員會黨支部書記趙捷主持座談會,在學習的第一環節中,紀錄片委員會秘書長雷振華領讀,與會人員重溫了黨的二十大報告中關于“推進文化自信自強,鑄就社會主義文化新輝煌”的內容。國家廣電總局廣電閱評組副組長、中廣聯合會紀錄片委員會副會長陳真,中央廣播電視總臺社教中心特別節目部主任閆東,《人民日報-海外版》辦公廳主任張寶庫,《光明日報》文藝版主編牛夢笛,華夏傳記(北京)文化發展有限公司總經理石鵬分別結合自己的實際工作,從紀錄片的創作、傳播等多個角度,交流了各自對深入學習黨的二十大報告、貫徹黨的二十大精神的心得體會。
陳真表示,學習黨的二十大精神是紀錄片工作者的首要政治任務,也是指導紀錄片創作和產業進一步發展得很好指引。他用“高站位”“大視野”“勤表達”九個字,概括了自己學習二十大報告的心得體會。
閆東以《強文化之魂 鑄人民史詩》為題,結合《長征之歌》《孔子和我們》《領航》等紀錄片的創作歷程,從紀錄片從業者的文化自信建設和堅守、不斷的自我學習、注重在國際范圍的文化傳播等方面,解讀了學習二十大報告的深刻意義。
張寶庫從宣傳工作者和受眾的視角表達了自己對紀錄片創作的期待。他認為,把中國大地上火熱的現實記錄下來、呈現出來,對宣傳工作者來說責無旁貸,向世界展示立體的、可信、可愛、可敬的中國形象是宣傳工作者必須完成的時代課題。他表示,紀錄片工作者須要堅定以人民為中心的立場,時刻牢記為人民服務的初心,把為人民服務作為文藝工作者的天職,永遠把人民作為藝術表現的主體,才能推出更加豐富、更有營養、也更為人民喜聞樂見的優秀作品。
牛夢笛觀察到,近年來涌現出的一大批優秀紀錄片作品都呈現出“堅持以人民為中心的創作導向、把人民作為鏡頭下的主角”的鮮明特點,在溯源中華文明、展示中華文化根脈,講好中國故事、傳播好中國聲音、展現可信、可愛、可敬的中國形象,達成更廣泛、更有效的國際傳播等方面都作出了巨大的努力和探索,讓我們看到了講好中國故事更多的可能性。
石鵬結合自己的創作經歷認為,“接地氣”是讓普通觀眾對黨史理論觀點能夠看得懂、愿意看的關鍵,用文獻紀錄片的獨有風格和微紀錄片的形式,能夠在觀眾收聽收看習慣變化的當下,讓黨史教育更加生動、更加深入人心。
在主題為“紀錄片明年拍什么”的第二環節中,北京市廣播電視局新聞宣傳處處長王亦君,中廣聯合會紀錄片委員會副會長、中國教育電視臺副臺長陳宏,中央新影集團副總經理朱勤效,中央黨史和文獻研究院展陳和影視處處長、高級編輯張軍鋒,成都廣播電視臺彭輝工作室總監彭輝,廣東廣播電視臺工作室總監馬志丹,中央廣播電視總臺新聞頻道紀錄片導演柴紅芳,中央新影集團導演陳慶,首都紀錄片發展協會秘書長劉軍,首都紀錄片發展協會會長陳大立,中國紀錄片網負責人張延利,結合二十大報告,相繼闡述了各自所在機構將要在2023年展開的紀錄片創作及推廣工作。
王亦君表示,2023年北京紀錄片的創作重點將圍繞“闡釋中國特色理論體系”、“聚焦黨和國家的重大決策部署”、“聚焦奮斗歷程 展現百姓幸福生活”、“聚焦中華優秀的傳統文化”、“闡釋國家重大戰略布局”、“圍繞北京首都特色 創作具有濃郁北京特色和現實關照的紀錄片”六大方面展開工作部署。北京市廣電局還將進一步加大精品紀錄片創作扶持的獎勵力度,并將把全新全面升級的“中國紀錄片大會”真正辦成學術交流、行業交流、資源對接、精品展播、破圈發展、國際交流的高質量平臺。
陳宏認為,2023年,中國教育電視臺將以“科技強國、科教興國”“從歷史回望中汲取文化和精神滋養”“樹牢中華民族共同體的意識,發揮紀錄片價值導向功能”為核心,重點打造《強國有我》《百年巨匠·教育篇》《中華民族英雄傳》三部不同類型、不同題材的紀錄片,同時還將圍繞年度熱點主題等進行紀錄片創作。
朱勤效表示,作為“國家影像歷史的記錄者”的新影集團,將在2023年完成“國家歷史影像典藏工程(一期)”,把1978年以前由新影廠拍攝的歷史影像資料進行數字化,并實現4K存儲,以利于將來的開發利用,并以此為基礎創作黨史學習教育相關題材紀錄片。此外,他們還將利用數字技術,以歷史影像為基礎實現NFT數字藏品、數字模型的研發等。
張軍鋒說,從黨史上重要節點、重要人物的細致化、深度化挖掘,以黨的二十大精神來看文獻紀錄片的創作、記錄和呈現當下,以及對黨史影像的研究等幾個方面來看,文獻紀錄片的創作仍有很多值得不斷深入、不斷拓展的選題。他認為,二十大報告中提出的“兩個結合”,特別是與中華優秀傳統文化結合,也會推動創作者找到更多選題。
彭輝結合自己多年來的創作經驗表示,拍攝黨史題材紀錄片,要回到紀錄片最初的目的,用真實的故事感染人。創作紀錄片必須要將文化自信建立在實事求是的基礎上,用鮮活的鏡頭語言記錄當下,要“接地氣”,呈現出真正可信的故事,也就是要契合二十大報告中提到的“以人民為中心”,從而才能實現“有效傳播”這一紀錄片極為重要的功能。
馬志丹表示,創作小而美、深而美、大情懷、正能量的人文類紀錄片,始終是她的主攻方向。她率領的團隊完成的二十大獻禮片《藍天下的期盼》,之所以能夠達到良好播出效果和口碑,與該片現實題材的選題,以及團隊一直秉持的“故事片的戲劇結構與電影手法的影像表達結合”“人性表達”“對有價值選題的長期跟蹤、長線經營”等理念都有著密不可分的關聯。
柴紅芳說通過真實的紀錄片,向世界講述中國故事,是中國紀錄片人的貢獻,是中國紀錄片人的堅守,也是中國紀錄片人對黨的二十大精神的生動實踐。
陳慶表示,紀錄片創作者、特別是主流媒體的從業者,一定要學原理、讀原著,提高政治站位、強化政治學習,在這樣的基礎上呈現小人物的故事,既能堅持正確的政治方向,更能通過點滴細微的情感實現共情。要把創作過程、采訪拍攝的所有過程都作為海外傳播的一部分,甚至是海外傳播的起點,才能達成中國紀錄片更有效的國際傳播。
劉軍介紹了中國(廣州)國際紀錄片節的情況,他說作為中國紀錄片國際交流的重要平臺,廣州紀錄片節將切實踐行二十大報告中提出的提升中華文化傳播力和提升國際傳播效能話語權等方面的相關要求,采取一系列舉措,和中外紀錄片人共同促成“中國故事”的批量合拍,為中國紀錄片的國際傳播做出更多貢獻。
陳大立說首都紀錄片發展協會將依托于北京的優勢,集中整合相關資源,在協作體創新方面做出更多探索和努力。他在介紹“金樽國產紀錄片年度盛譽作品推薦活動”相關情況時說到,這一活動的推動,特別是新增的“一步之遙”板塊,不但是在優中選優的基礎上打造“學術閉環”,彰顯優秀紀錄片的學術價值,同時也是實現“學術創新創優”的落地實施。
張延表示,在創作中,將深刻的主題思想賦予客觀記錄的獨立的接地氣的“小故事”,就可以凸顯出“小故事”的“大意義”。在“大視聽”“融媒體”的當下,紀錄片可以通過不同媒介、不同載體實現更廣泛的傳播,而“紀錄中國”也愿意為中國紀錄片提供更多的傳播渠道。
趙捷在最后的總結發言中指出,學習宣傳貫徹落實黨的二十大精神是全黨全國當前和今后一個時期的首要政治任務,紀錄片從業者要切實在創作過程中認真學習二十大報告相關論述,領悟大會精神,要著力在全面學習、全面把握、全面落實上不斷下功夫,做到學有所悟、學有所得、學有所用,筑牢政治之基、理論之基、實踐之基,真正把學習的成效轉化為推進紀錄片事業發展的思路舉措,轉化為服務大局、彰顯擔當的實際成效。
通過本次座談會的學習與探討,與會者表示,紀錄片從業者要深入學習宣傳貫徹落實黨的二十大精神,秉持以人民為中心的創作導向,不斷在思想性、時代性、文化性、藝術性上下功夫,以更高的政治站位、更廣的全球視野、更深的精神內涵,引領和凝聚人心,堅守中華文化立場,以堅定的文化自信為基石,用真誠記錄時代、用真實的力量書寫史詩,創作出更多的紀錄片佳作,為增強中華文明傳播力影響力,講好中國故事、傳播好中國聲音,展現可信、可愛、可敬的中國形象,擔當起紀錄片人的使命和責任,共同努力為全面建設社會主義現代化國家、全面推進中華民族偉大復興作出更大貢獻。

中國傳媒大學電視新聞學院博士生導師、教授張雅欣,吉林廣播電視臺紀錄片中心主任趙大為,中廣聯合會紀錄片委員會副會長沈書,人民網強國論壇主編張桂貴,東方良友影視傳媒(北京)有限公司總經理劉靜等行業專家學者、傳媒人士30多人參加了線上座談會。

